机器人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即使目前的科学技术还谈不上像某些机器人电影中那么出神入化,但依照如今科技发展的速度,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会太远。2015年11月,由中国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北京举行。本报将陆续推出,以飨读者。
《国际先驱导报》记者 刘石磊 发自北京员工长久、辛苦地弯着腰,小心翼翼地将个头不大的电热塞插进难以看清的缸盖钻孔中——这是传统汽车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一幕“典型场景”。完成这一操作需要工人长期积累的经验、耐心和精力。不过,在德国的汽车生产车间,这一幕早已成为历史。
取代工人完成这一任务的,是一排排整齐的小型机器人。凭借其精巧设计,这些机器人能轻而易举地抓取小巧的电热塞,将其毫厘不差地放入钻孔。
在一个个汽车生产车间,从料品搬运到焊接、喷漆等各道工序,工业机器人都有“用武之地”。而这只是工业机器人普及的一个缩影。
如今,从工厂、商店到医院,人工智能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。曾经只停留在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,已经逐渐从实验室来到你我身边,或许,机器人“全应用”时代正在来临。
老牌制造业大国德国的“新兵”
作为制造业传统强国,德国近年提出“工业4.0”战略,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结合,带动整个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,保持制造业领军地位。在这一战略中,“智能制造”是核心内容,而抢占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,也是重要目标之一。
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负责人赖纳·格拉茨表示,德国的机器人工业现阶段状况“非常好”,有许多制造业公司、许多国家都在使用德国的机器人技术,“可以说,德国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”。
根据国际通用的制造业机器人普及标准——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,德国这一指标为约300台,处于国际领先水平,十倍于中国当前水平。
而在德国,机器人技术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汽车制造业。
德国中南部小城奥格斯堡,人口不到30万,却拥有全球工业机器人“四大家族”之一的库卡公司。这家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机器人制造领域,如今代表着德系工业机器人的最高水准,并作为德国“工业4.0”的成功案例,被总理默克尔广为推崇。
库卡机器人活跃在各种生产线:物料搬运、加工、堆垛、点焊和弧焊,涉及自动化、金属加工、食品和塑料等诸多行业,用户包括诸多“大牌”。
不过,最令库卡员工骄傲的用户,是他们自己。库卡公司目前已经做到“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”,凭借先进的机器人制造技术,库卡工厂高度自动化,随处可见挥舞的巨大机械臂,却少见人类员工。
让机器人上生产线,优势十分明显:不仅可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更高、降低用工成本,而且在一些特定工作岗位更能发挥效用,如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、重复繁重劳动岗位及智能采样分析岗位等。
坐拥这些巨大优势,称机器人技术为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毫不为过。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,欧盟对这一领域愈发看重。据欧盟委员会机器人技术部门主管尤哈·海基拉介绍,欧盟目前大力支持机器人新研究项目,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达成战略合作,以保持欧盟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力。
他指出,这类合作项目从2014年开始,将持续至2020年,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部署的完整价值链。其资助的VALERI项目将把机器人引入航空制造业,以代替某些高精度的单调人工操作。
“如果我们能解决阻碍飞机制造中大规模采用机器人的复杂技术障碍,就可以解放劳动力,让他们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。”项目协调人、德国夫琅禾费工厂运营和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何塞·萨恩斯说。
目前,该项目研究人员正在研发能进入飞机架构内、在多个位置工作的“移动手臂机器人”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,你乘坐的飞机就将是由机器人制造。